战国时的李斯因何成为秦国宫廷政治牺牲品
2014-06-10 23:03:50 未知 共有
0人围观
本文节选自《历史是个商学院》 张晓刚著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接上篇:为何说“燕昭王千金买士”是失败的人才策略选雇主也是选命运:荀子四个弟子的人生歧路
【一个组织,如果本身存在邪恶,那么愿意向它靠拢过来的人,一定都是图谋私利;如果本质就是保守,那么在它周围聚集起来的人,也一定都是反对革新。】
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都是到处跑着去求职的。为了各自的未来发展,每个人也都尽量多学两招。
战国后期,一个叫李斯的,眼看秦国业已成为超级大国,就想到秦国去应聘。李斯的老师是荀子,有名的儒者,当时的职务大概相当于齐国的社科院院长。对这个学生的选择,荀子却不以为然。“秦国倒是个强国,”他摇着头说,“可惜一点也不文化。”(注1)
不过李斯还是去秦国了,或许心想:“秦国缺少文化正好是我的机会。”凭他的一笔好字就能在那儿吃香的、喝辣的。
李斯有个同学,从小是个结巴,但文采极佳。他叫韩非,写了一部书叫《韩非子》,被秦始皇看上了。没想到刚到秦国不久就被李斯害死了。
荀子另有一个学生叫张苍,还是一个数学家和科学家。此人也为秦朝服务过,当过御史,但混了一阵就逃跑了。后来参与了汉朝的体制创立和文化复兴,还当过汉朝的丞相。(注2)
荀子的学生很多,还有一位一直跟着他研习儒家经典的,叫浮丘伯,也称鲍丘或包丘子。浮丘伯跟着荀子从齐国退休后迁往楚国兰陵,而后就留在鲁南一带,“饭麻蓬藜,修道白屋之下,乐其志,安之于广厦刍豢,无赫赫之势,亦无戚戚之忧”。(注3)
以上几个人,都知道秦国战胜六国,已是大势所趋。但荀子不愿跟那种没有文化的强大和效率发生任何瓜葛;他宁愿退守寂寞,为后人著书立说。
1 2 下一页 尾页
U乐娱乐官网